•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

    李白李白 〔唐代〕

    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

    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

    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。

    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。

    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。(揽 一作:览;明月 一作:日月)

    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(销愁 一作:消愁)

    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

  • 渔父・一棹春风一叶舟

    李煜李煜 〔五代〕

    一棹春风一叶舟,一纶茧缕一轻钩。花满渚,酒满瓯,万顷波中得自由。

  • 鹧鸪天・西都作

    朱敦儒朱敦儒 〔宋代〕

    我是清都山水郎,天教分付与疏狂。曾批给雨支风券,累上留云借月章。

    诗万首,酒千觞。几曾着眼看侯王?玉楼金阙慵归去,且插梅花醉洛阳。

  • 武夷山中

    谢枋得谢枋得 〔宋代〕

    十年无梦得还家,独立青峰野水涯。

    天地寂寥山雨歇,几生修得到梅花?

  • 渔歌子・西塞山前白鹭飞

    张志和张志和 〔唐代〕

    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
    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  • 酬张少府

    王维王维 〔唐代〕

    晚年唯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

    自顾无长策,空知返旧林。

    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
    君问穷通理,渔歌入浦深。

  • 三棒鼓声频・题渊明醉归图

    曹德 〔元代〕

    先生醉也,童子扶者。

    有诗便写,无酒重赊。

    山声野调欲唱些,俗事休说。

   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,陪伴今夜。

    长安此时春梦热,多少豪杰。

    明朝镜中头似雪,乌帽难遮。

   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,晚入庐山社。

    比及眉未攒,腰曾折,迟了也,去官陶靖节。

  • 摸鱼儿・东皋寓居

    晁补之晁补之 〔宋代〕

    买陂塘、旋栽杨柳,依稀淮岸江浦。东皋嘉雨新痕涨,沙觜鹭来鸥聚。堪爱处最好是、一川夜月光流渚。无人独舞。任翠幄张天,柔茵藉地,酒尽未能去。

    青绫被,莫忆金闺故步。儒冠曾把身误。弓刀千骑成何事,荒了邵平瓜圃。君试觑。满青镜、星星鬓影今如许。功名浪语。便似得班超,封侯万里,归计恐迟暮。

  • 拟古九首

    陶渊明陶渊明 〔魏晋〕

    荣荣窗下兰,密密堂前柳。

    初与君别时,不谓行当久。

    出门万里客,中道逢嘉友。

    未言心相醉,不在接杯酒。

    兰枯柳亦衰,遂令此言负。

    多谢诸少年,相知不忠厚。

    意气倾人命,离隔复何有?

    辞家夙严驾,当往至无终。

    问君今何行?非商复非戎。

    闻有田子泰,节义为士雄。

    斯人久已死,乡里习其风。

    生有高世名,既没传无穷。

    不学狂驰子,直在百年中。

    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

    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

    翩翩新来燕,双双入我庐。

    先巢故尚在,相将还旧居。

    自从分别来,门庭日荒芜;

    我心固匪石,君情定何如?

    迢迢百尺楼,分明望四荒,

    暮作归云宅,朝为飞鸟堂。

    山河满目中,平原独茫茫。

    古时功名士,慷慨争此场。

    一旦百岁後,相与还北邙。

    松柏为人伐,高坟互低昂。

    颓基无遗主,游魂在何方!

    荣华诚足贵,亦复可怜伤。

    东方有一士,被服常不完;

    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。

    辛勤无此比,常有好容颜。

    我欲观其人,晨去越河关。

    青松夹路生,白云宿檐端。

    知我故来意,取琴为我弹。

    上弦惊别鹤,下弦操孤鸾。

    愿留就君住,从今至岁寒。

    苍苍谷中树,冬夏常如兹;

    年年见霜雪,谁谓不知时。

    厌闻世上语,结友到临淄。

    稷下多谈士,指彼决吾疑。

    装束既有日,已与家人辞。

    行行停出门,还坐更自思。

    不怨道里长,但畏人我欺。

    万一不合意,永为世笑嗤。

    伊怀难具道,为君作此诗。

    日暮天无云,春风扇微和。

    佳人美清夜,达曙酣且歌。

    歌竟长叹息,持此感人多。

    皎皎云间月,灼灼叶中华。

    岂无一时好,不久当如何。

    少时壮且厉,抚剑独行游。

    谁言行游近?张掖至幽州。

    饥食首阳薇,渴饮易水流。

    不见相知人,惟见古时丘。

    路边两高坟,伯牙与庄周。

    此士难再得,吾行欲何求!

    种桑长江边,三年望当采。

    枝条始欲茂,忽值山河改。

    柯叶自摧折,根株浮沧海。

    春蚕既无食,寒衣欲谁待!

    本不植高原,今日复何悔。

  • 放鹤亭记

    苏轼苏轼 〔宋代〕

    熙宁十年秋,彭城大水。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,水及其半扉。明年春,水落,迁于故居之东,东山之麓。升高而望,得异境焉,作亭于其上。彭城之山,冈岭四合,隐然如大环,独缺其西一面,而山人之亭,适当其缺。春夏之交,草木际天;秋冬雪月,千里一色;风雨晦明之间,俯仰百变。

    山人有二鹤,甚驯而善飞,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,纵其所如,或立于陂(bēi)田,或翔于云表;暮则傃东山而归。故名之曰“放鹤亭”。

    郡守苏轼,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,饮酒于斯亭而乐之。挹山人而告之曰:“子知隐居之乐乎?虽南面之君,未可与易也。《易》曰:‘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’ 《诗》曰:‘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’盖其为物,清远闲放,超然于尘埃之外,故《易》《诗》人以比贤人君子。隐德之士,狎而玩之,宜若有益而无损者;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。周公作《酒诰》,卫武公作《抑戒》,以为荒惑败乱,无若酒者;而刘伶、阮籍之徒,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。嗟夫!南面之君,虽清远闲放如鹤者,犹不得好,好之则亡其国;而山林遁世之士,虽荒惑败乱如酒者,犹不能为害,而况于鹤乎?由此观之,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。”山人忻然而笑曰:“有是哉!”乃作放鹤、招鹤之歌曰:

   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,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。翻然敛翼,宛将集兮,忽何所见,矫然而复击。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,啄苍苔而履白石。

    鹤归来兮,东山之阴。其下有人兮,黄冠草屦,葛衣而鼓琴。躬耕而食兮,其馀以汝饱。归来归来兮,西山不可以久留。

   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《放鹤亭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