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宋代作者
9 / 975页 - 朝代
柳永〔宋代〕
柳永,(约987年—约1053年)北宋著名词人,婉约派代表人物。汉族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)人,原名三变,字景庄,后改名永,字耆卿,排行第七,又称柳七。宋仁宗朝进士,官至屯田员外郎,故世称柳屯田。他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以毕生精力作词,并以“白衣卿相”自诩。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,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,创作慢词独多。铺叙刻画,情景交融,语言通俗,音律谐婉,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,人称“凡有井水饮处,皆能歌柳词”,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,代表作 《雨霖铃》《八声甘州》。
洪迈〔宋代〕
洪迈(1123——1202),南宋饶州鄱阳(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)人,字景卢,号容斋,又号野处。洪皓第三子。官至翰林院学士、资政大夫、端明殿学士,副丞相、封魏郡开国公、光禄大夫。卒年八十,谥“文敏”。配张氏,兵部侍郎张渊道女、继配陈氏,均封和国夫人。南宋著名文学家。
曾纡〔宋代〕
(一○七三~一一三五),字公衮,晚号空青先生,南丰(今属江西)人。
布第四子。
初以荫为承务郎。
徽宗建中靖国元年(一一○一),布为二后山园陵使,辟为从事。
崇宁二年(一一○三),入元祐党籍,编管永州(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八六之七)。
会赦,调监南京、河南税,改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。
历通判镇江府,知楚州、秀州,提举京畿常平,江南东路转运副使。
高宗建炎四年(一一三○),再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,移两浙路。
绍兴二年(一一三二),知抚州。
三年,除江南西路转运副使。
四年,改福建路提点刑狱。
五年,除知信州,未之官卒,年六十三。
有《空青遗文》十卷(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一八)、《南游纪旧》一卷(同上书卷一一),已佚。
事见《浮溪集》卷二八《右中大夫直宝文阁知衢州曾公墓志铭》。
今录诗十首。
杨时〔宋代〕
(一○五三~一一三五),字中立,学者称龟山先生,南剑州将乐(今属福建)人。
神宗熙宁九年(一○七六)进士,调官不赴,先后从程颢、程颐学,世传有“程门立雪”之佳话。
年四十后始出,历知浏阳、余杭、萧山县,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。
徽宗宣和中,召为秘书郎,未几除迩英殿说书。
钦宗靖康元年(一一二六),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,又兼国子祭酒,力排和议。
乞致仕,提举崇福宫。
高宗即位,除工部侍郎兼侍读,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,致仕。
著书讲学,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。
绍兴五年卒,年八十三。
谥文靖。
有《龟山集》。
事见清毛念特《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》,《宋史》卷四二八有传。
?杨时诗,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《龟山集》为底本。
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(简称顺治本),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(简称光绪本)等。
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,今又从《严陵集》等书中辑得集外诗,合并附于卷末。
张镃〔宋代〕
(一一五三~?),字功甫,又字时可,号约斋居士,祖籍成纪(今甘肃天水),南渡后居临安(今浙江杭州)。
俊曾孙。
以荫官奉议郎,直秘阁、权通判临安府。
宁宗开禧三年(一二○七)为司农少卿,因预杀韩侂胄密谋,为史弥远所忌,一再贬窜。
嘉定四年(一二一一),除名编管象州,死于贬所。
镃藉父祖遗荫,生活侈汰,于孝宗淳熙二十年(一一八五)构园林于南湖之滨。
曾先后从杨万里、陆游学诗,并多倡和。
有《南湖集》二十五卷,已佚。
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十卷(其中诗九卷)。
事见《诚斋集》卷八一《约斋南湖集序》,《齐东野语》卷二、一五、二○。
张镃诗,以影印清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为底本,校以《永乐大典》残本及清乾隆鲍廷博校刻本(简称鲍校本)等。
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卷。
曹豳〔宋代〕
曹豳(bīn)(1170-1249)字西士,号东亩,一作东猷,温州瑞安(今属浙江 )人。嘉泰二年(1202)进士。授安吉州教授,调重庆府司法参军,改知建昌。绍定六年(1233 ),擢秘书丞 ,兼仓部郎官。端平元年(1234 ),除浙西提举常平,移浙东提点刑狱。嘉熙初,召为左司谏。与王万、郭磊卿、徐清叟俱负直声,时号“嘉熙四谏”。嘉熙三年(1239),知福州,以礼部侍郎召,为台臣所沮,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。淳祐九年卒,年八十,谥文恭 。刘克庄为撰神道碑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四四),《宋史》附《曹叔远传》。《全宋词》辑其词二首。
徐积〔宋代〕
(一○二八~一一○三),字仲车,楚州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
早年曾从胡瑗学(《吕氏童蒙训》)。
英宗治平二年(一○六五)进士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五七)。
神宗数召对,因耳聩不能出仕。
哲宗元祐元年(一○八六),以近臣推荐,为楚州教授。
徽宗崇宁二年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,卒,年七十六(《节孝集》卷三二附王资深撰《节孝先生行状》)。
政和六年(一一一六)赐谥节孝处士。
以孝行著闻,苏轼称之为“古之独行也,于陵仲子不能过,然其诗文则怪而放,如玉川子(卢仝)”。
著有《节孝集》三十卷、附录一卷。
《宋史》卷四五九有传。
徐积诗,以明嘉靖刘祐刻《节孝集》为底本。
参校明抄本、清康熙丙子山阳丘迈刻本(简称康熙本)、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、宣统三年重刊本(简称宣统本)。
从校勘获知,后三本均出自明嘉靖刻本,而宣统本行款规格最为整齐,故行款规格从宣统本。
晁说之〔宋代〕
之(一○五九~一一二九),字以道,一字伯以,济州巨野(今山东巨野)人(《宋史·晁补之传》)。
因慕司马光为人,自号景迂生。
神宗元丰五年(一○八二)进士。
哲宗元祐初,官兖州司法参军,绍圣时为宿州教授,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。
徽宗崇宁二年(一一○三),知定州无极县。
后入党籍。
大观、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,起通判鄜州。
宣和时知成州,未几致仕。
钦宗即位,以著作郎召,除秘书少监、中书舍人,复以议论不合,落职。
高宗立,召为侍读,后提举杭州洞霄宫。
建炎三年卒,年七十一。
有《嵩山文集》(又名《景迂生集》)二十卷。
事见《嵩山文集》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,《晁氏世谱节录》,及集中有关诗文。
晁说之诗,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《嵩山文集》(集中“祯”字皆缺,注“今上御名”,当沿宋本之旧)为底本。
校以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等。
新辑集外诗,附于卷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