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辑〔宋代〕

    字宗瑞,号东泽,鄱阳(今江西波阳)人。

    得诗法于姜夔,工词,有《欸乃集》、《东泽绮语债》,已佚。

    事见《江西诗征》卷一九。

    陈人杰

    陈人杰〔宋代〕

    陈人杰(1218-1243),一作陈经国,字刚父,号龟峰,长乐(今福建福州)南宋词人,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,享年仅26岁。他现存词作31首,全用《沁园春》调,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。

    吴龙翰〔宋代〕

    暂无简介

    张炎〔宋代〕

    张炎(1248年-1320年),字叔夏,号玉田,晚年号乐笑翁。祖籍陕西凤翔。六世祖张俊,宋朝著名将领。父张枢,“西湖吟社”重要成员,妙解音律,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。张炎是勋贵之后,前半生居于临安,生活优裕,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,晚年漂泊落拓。著有《山中白云词》,存词302首。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《词源》,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,其中以“清空”,“骚雅”为主要主张。

    范仲淹

    范仲淹〔宋代〕

    范仲淹(989-1052年),字希文,汉族,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世称“范文正公”。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,写有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
    辛弃疾

    辛弃疾〔宋代〕

    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

    文天祥

    文天祥〔宋代〕

    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

    司马光

    司马光〔宋代〕

    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《宋史》,《辞海》等明确记载,世称涑水先生。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。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,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,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

    程颢〔宋代〕

    (一○三二~一○八五),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,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。

    仁宗嘉祐二年(一○五七)进士。

    历鄠县、上元主簿,泽州晋城令。

    神宗熙宁二年(一○六九)以吕公著荐,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。

    三年,因与新法不合,恳求外任,除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,固辞,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一○)。

    七年,监西京洛河抽税竹木务。

    元蚟元年(一○七八)知扶沟县。

    三年,罢归居洛讲学。

    六年,监汝州酒税。

    八年,哲宗立,召为宗正寺丞,未行而卒,年五十四。

   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理学奠基人,早年从周敦颐学,世并称二程。

    著有《明道先生文集》,由门人整理其日常讲录、经说等,后人与程颐著作同编入《二程全书》。

    《宋史》卷四二七、《东都事略》卷一一四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下集卷二一有传。

     程颢诗,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为底本,校以明弘治八年陈宣刻本(简称弘治本、藏北京大学图书馆)、明万历二十年蒋春芳刻本(简称万历本,藏北京图书馆)、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斋刻本(简称涂本),并从《后村千家诗》等书辑得集外诗三首,合编为一卷。

    严羽〔宋代〕

    (一一九二?~一二四五?),字仪卿,一字丹邱,自号沧浪逋客,邵武(今属福建)人。

    一生隠居不仕,曾浪迹江、楚等地,为戴复古所奖重。

    以《沧浪诗话》著称于世。

    诗多散逸,邑人李南叙收录其诗及诗话为《沧浪吟》,度宗咸淳间黄公绍序而传之。

    另有评点《李太白诗集》二十二卷行世。

    事见本集,参王士博《严羽的生平》(载《文学遗产》一九八五年第四期),明嘉靖《邵武府志》卷一四有传。

     严羽诗,以《适园丛书·沧浪严先生吟卷》为底本。

    校以明正德丙子林俊序本(简称林序本)、正德庚辰尹嗣忠刻本(简称尹本)、正德胡重器覆刻本(简称胡本)、怡兰堂藏夏大夏重校本(简称夏校本,藏北京图书馆),酌校明嘉靖清省堂本、清鲍廷博据元本手校本(简称鲍校本,藏北京图书馆)、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。

    新辑集外诗一首,附于卷末。